受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教育的小人物。我们都是无神论者,我们没有信仰。当然,通过这么多年的成长,以及改革开放后,接受外来思想冲突之后。我们也意识到从小教育接受的思想局限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科学研究数据来证明唯物论的可靠性,但同时我们也没有办法证明,唯心论一定不对。于是,我们的思维就陷入了一个怪圈。
我们既无法通过唯物的手段去追求个体生命的延续,也不能用唯心论强迫自己相信有永恒的生命和轮回。于是,很多人终究会生活在对生命终结的惶恐之中。
懵懵懂懂时候,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不停地探索追求,想要弄明白这个世界。
渐渐长大的时候,各种知识和信息塞满了我们的脑海,我们痛苦并快乐着。
青春来了,世界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异性。是爱情,那是一个激情奔放,充满幻想的时期。
当花朵凋谢,结婚成家,有了下一代。生活,更多的是财迷油盐,以及零碎的,无谓的小吵闹。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奔三转到奔四的时候,关于生命的思考,将会逐渐迫切起来。看到的世界越广,了解的知识越多,疑问和思考就越复杂。但是很多思考,往往是没有结果的。于是,你又不得不从虚幻的空间里走出来,回归生活的现实。比如再观察一下,一个与你密切相关,继承了你很多特征和优缺点的人。梳理和引导他从懵懂一直走到青春以后。我们把这样的一种行为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叫——责任。
个体生命必然消散,那么,生命延续的希望被扩大到了种群范畴,也就成了一种责任。在身体最巅峰的时候,我们繁衍出下一代人。并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探索,我们的追求,寄托希望到他们的身上。于是,便有了开篇第一句话。
“人生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是——活着。”我开始教育刚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
作为一个在上海挣扎求生的年轻人,作为一个新闻媒体的小记者,我见多各种各样的悲惨人生,人生只要走错一步,所造成的蝴蝶效益,可能就是一生的悲哀。所以启蒙教育,对孩子的人生很重要。
“拿伲子唔好再白相平板电脑了,侬要好好叫管教伊。”
隔壁那气急败坏的声音源,是跟我共同生活了快满7年的女人。如果没有相似的经历,你可能很难想象,让一个外地男人和一个上海女人生活在一起,磨合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家庭观念,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有多么困难。所以对于“七年之痒”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破碎时空》 最新章节序一 我是谁,谁是我?,网址:https://www.bqgbi.org/8_8389/1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