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跟随荀子回到书斋,孟子的弟子在讲堂的态度让他很是气愤,他结结巴巴地说,老师在学宫讲的有理有据,可那些孟轲的弟子,他们太不像话。稷下学宫是个研讨学问的地方,怎么能这样?
荀子告诉他,研讨学问,不会是平静如水,有风有浪方可淘得出泥沙。
韩非依然愤慨,说那也不能信口雌黄,随便侮……侮辱人呀!
荀子告诉韩非,他回到齐国,对首次在稷下学宫讲学讲什么,曾做过许多设想,最后选择讲人之性恶,这是他有意抛出的一块石头,目的就是要掀起一点风浪0
韩非不解荀子的话什么意思。
荀子为韩非解释,说他还年轻,有些事理还不懂得。人伦并处,追求相同,**相同,而智慧不同,这是本性。多年来,儒学弟子习惯了孟轲讲的人性善,愿意接受这种欺骗,也喜欢用它去骗人。目前,齐国就有许多人许多事被这种欺骗掩盖着。我要把它揭开,让大家看到齐国的现状是在虚假善良的背后隐藏着罪恶。这样,既可以让人从被欺骗中醒悟,也可以在齐国倡导礼义与法规,从根本上做一个改变。
韩非问荀子,儒学不是单讲礼,不**吗?你今天怎么既讲礼,又**呢?
荀子回答说:“儒学过去陷入空谈,所以才不被人看重,几乎要被社会抛弃。儒学必须有一个切近实际的彻底改变,才会有前途。这个改变,要首先从抛弃孟轲的性善论开始,而后再吸取百家之长。”
韩非似有所悟。
荀子继续说道:“我的讲述,在学宫中引起怀疑、反对、攻击,这很正常。理不辩不清,事不争不明。我要用这场争辩,促人思考,既改变儒学的空谈,又让齐国的官员与百姓认识丑恶,走向大治。”
荀子的话让韩非兴奋,他感到老师思想深邃,有的放矢。有些人,表面上文质彬彬,心底里暗藏着奸邪之心,做着丑恶之事,这正是人之性恶。揭露出这种丑恶,让人警醒,而后用法规和制度惩治那些丑恶,走向真正的善良。这正是老师比孟轲高明之处。
荀子深怀感情地对韩非说:“如今的儒家,泥沙倶下,鱼龙混杂。自孔子以下,有所谓子张之儒、子夏之儒、子游之儒,乃至子思、孟子之儒,都偏离了正道,他们是有违孔子的贱儒、俗儒,只有揭露他们,越过他们,儒学才会有新生,才能重新回到孔子儒学的本意上来。”
孟子在稷下学宫有很高的威望。他曾经两次到过齐国稷下学宫。齐威王赠给他上等的金子一百镒,他没有接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道:荀子传》 最新章节六、人之性恶(三),网址:https://www.bqgbi.org/148_1484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