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战斗部队;三是利用休闲的战斗部队去运粮,非常经济合算。
木牛流马能使“人不大劳”,是又一优点。木牛流马的设计应用了杠杆省力原理,驾牛人肩负重量为总重量的0-30%。当总重量为250公斤时,驾牛人肩负重量为0-75公斤。这个负重量对于古人来说是不难的,的确是“人不大劳”。但相对于圆轮车在平地行进的负重量来说,还是显得过重,这是木牛流马不能普及以至失传的又一原因。
以上说明,木牛流马在山地运输粮草能够“进退自如”、“人不大劳”、“牛不饮食”。因此在山地运输方面有实际应用价值。
1.3木牛流马是一种而不是两种运输工具
理由之一是,在古籍中很少单独提到木牛或流马,多是合称木牛流马。理由之二是,原文中单独列出了造木牛之法和造流马之法,但造木牛之法只描绘了木牛的外貌,没有提到制造数据。正好相反,造流马之法只有制造用的数据,而没有外貌的描绘。如果将它们合二为一,正好组成一个整体,既有外貌的描绘,又有制造的数据。也只有将木牛和流马的造法看成是同一种运输工具的造法,才能证实木牛流马的真实性。《三国志》有“流马尺寸之数”一句,更能说明后段只是“尺寸之数”。
在造木牛之法的原文中,提到了牛的特征——牛角,加之行进速度如牛之慢而无马之快,可以认为原始设计为木牛,只是后来才称为流马。
为何称为流马而且还有单独的流马造法?第一种可能是以“流马”为“六码”或“陆码”的谐音。“六码”可能是指造木牛的6个主要数据,如肋长、前后轴孔、前后脚孔、前后杠孔、板方囊、前杠长等等。将“六码”称作“流马”既能形象地表达木牛的性质——像马一样奔驰,又能将“六码”的真实意义隐去,增加神秘感,给外人留下一个难解之谜。第二种可能是,流马为木牛改进后的一个新的型号,所以合称木牛流马。第三种可能是,头部外形似牛称木牛,似马则称流马。
1.4木牛流马模式的缺点
一是转弯的问题没有解决,古籍只提到“进退自如宛如活的一般”,没有提到转弯问题。也许原设计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以至木牛流马转弯不灵活而无法推广应用。本模式设想的转弯方法是,两后足(或两前足)着地,扭转身子而转弯。这里显得有些勉强。
缺点之二是木牛流马在步行时的震动较大,使木质结构使用寿命不长,它的震动使人的手和肩容易劳累,这是木牛流马的一大缺点。
缺点之三是它在平地运输方面不如圆轮车等运输工具,因此不能广泛应用以至失传。
限于条件,笔者没有制成实物进行实际应用,可能存在未考虑到的问题。只是推测可以进行实际使用,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木牛流马是木质制品,实物容易腐烂而难以流传。
2木牛流马造法译注
为译注方便,特将罗贯中著《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二十一,孔明造木牛流马)中关于木牛流马造法之原文转录如下,并根据译注的需要分句编号:
1造“木牛”法曰:
2方腹曲胫,3一股四足,4头入领中,5舌着于腹,6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7曲者为牛头,8双者为牛脚,9横者为牛领,10转者为牛足,11覆者为牛背,12方者为牛腹,13垂者为牛舌,14曲者为牛肋,15刻者为齿,16立者为牛角,17细者为牛鞅,18摄者为牛鞦革由,19牛仰双辕,20人行六尺,牛行四步,21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22人不大劳,23牛不饮食也。
24造“流马”法云:
25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26左右同,27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国志之四分天下》 最新章节木牛流马揭谜,网址:https://www.bqgbi.org/244_244312/9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