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29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30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31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32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33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34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35后杠与等。36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37每枚受米二斛三斗。38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39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40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41形制如象。42革干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43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下面以编号为序,对原文逐句译注。为便于理解,请注意结合图文。
原文1:造“木牛”法曰:
译文1:造木牛流马的方法是:
注文1:笔者认为木牛和流马是同一种运输工具的两个名字,应当合称木牛流马,而以统称木牛为宜。理由之一,在原文中极少单独提到木牛或流马的功用。假如是两种运输工具,应当优胜劣汰只选用一种。理由之二,原文前部分“造木牛之法”只介绍概貌而无数据,后部分“造流马之法”只介绍数据而无概貌。两部分都不完整,只有将前后两部分合为一个“造木牛流马之法”才是完整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原文第24句是“造流马法云”,这句在《三国志》写成“流马尺寸之数”,说明后段是“造木牛流马之法”的数据。
除前述理由外,也有可能木牛和流马是两种有细微区别的同一种运输工具。也许其中一种是另一种的改进型号,可能木牛在先,因原文介绍的都是牛头、牛角之类牛身上的部位名称。也许以后将木牛改造后速度稍快,便称作流马了,或许只是头面部的装饰物是牛头便称木牛,是马面便称为流马。
制造木牛的数据中有6个较重要的数码,如肋长、前后轴孔、前后脚孔、前后杠孔、板方囊和前杠长等等。将“6码”按谐音读作“流马”,既有实际意义又增加神秘感。也许就是这种神秘感使后人以为是两种运输工具,因而难以研究仿制出木牛流马。
原文2:方腹曲胫。
译文2:牛腹是方形的,牛胫是弯曲的。
注文2:后文介绍的板方囊是方形的,板方囊置于牛腹内,故牛腹应为方形,牛胫呈弯曲形状,是为了与真牛形似,可能是整条牛脚从上至下呈上大下小形状,这样的结构才稳定牢固。
原文3:一股四足。
译文3:牛屁股1副,牛足4只。
注文3:1副牛屁股可能是个装饰物。也可能作挡风雨用。置于牛腹后部,可能装饰有牛尾。如果制成盾牌,则可兼作兵器。牛足为4只,不论是什么形状都能排除独轮车的可能。
原文4:头入领中。
译文4:牛头装入牛颈中。
注文4:牛头本来与牛颈相连,根据“舌着于腹”和“垂者为牛舌”句推断,牛头是紧连牛腹的,牛颈的长度不大。为了转弯的灵活性,牛颈宜短不宜长。
原文5:舌着于腹。
译文5:牛舌紧靠着牛腹。
注文5:另有记载,牛舌扭转后,牛足则不能转动。可见牛舌是一个机关,看似平常的装饰物,一经扭转即能制动。其形状应与牛舌形似。扭转后制动的设计并不难,只要牛舌扭转后能卡住“前足”,前足不动则牵连后足不能动。这牛舌是“刹车”装置,也是防止外人抢夺的一种秘密机关。司马懿仿制成木牛流马,却没有发现牛舌的功能,可见其设计是很巧妙的。牛舌的长度应在6寸7分以上,参见注文27。
原文6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国志之四分天下》 最新章节木牛流马揭谜,网址:https://www.bqgbi.org/244_244312/9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