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朕钦点武状元,震惊名臣良将>
赵吉把吴玠、吴璘和岳飞三人的殿试制策,平铺在龙书案上,御览起来。>
当然,像他这样同时看三份制策,第一遍时,必然是一目十行式的浏览。>
赵吉看着看着,不禁把吴玠和吴璘这对亲兄弟俩的殿试制策答卷,分左右手拿起来观看。>
这是因为赵吉发现,吴玠和吴璘这对亲兄弟的制策答卷的内容,有一半左右相似。>
他排除了这对兄弟俩在殿试过程中过弊。>
武科举殿试过程中,赵吉全程都大殿中监考。>
赵吉曾亲眼看所见,吴玠和吴璘兄弟俩在殿试时,他俩的座位离得很远,并不存在相互照抄的可能性。>
他俩的制策内容会有一半左右的相似之处,可能是这兄弟二人,手足情深想法也类似,甚至他俩平时也有可能讨论过类似于金军如果灭辽而攻宋时,大宋官军应如何应对吧?>
赵吉又对吴玠和吴璘的制策试卷,仔细地观看起来。>
他俩的制策内容大意就是:如果按照官家所假设那样,金灭辽后而攻宋,并且已经攻占了大宋国都,挟圣上与太子北狩,侥幸圣上之皇子遁于江南;身为大宋军中一员将领的自己,自然要奋勇救回圣上和太子。>
然则,吴玠和吴璘这兄弟在制策中,用简短的笔墨,表达完了忠心之后,却都话锋一转:>
“若金军势大,宋军力战而不敌退据江南;金军又乘势而南下强攻江南,吾抖胆冒死献策:>
‘当立圣上未被金人掳走之子监国,重拾宋军旧部,据长江之险以抗金军……>
宋军应该分兵两路,一路在中原抗金,收复河北诸地……>
一路宋军应该扼守住蜀地,以防金军得蜀而沿江而下大破江南……’”>
赵吉看到这里,饶有兴趣地自言道:“不错呀!甚具战略眼光!”>
吴玠和吴璘在制策中都提到了如果那种金军南下的情况发生,守住蜀地战略重要性,一来蜀地是能够阻挡金军借路而下的重要战略屏障; 二是,自古代以来,得到号称“天府之国”的蜀地,能得到兵员补充,还能得到大量财货、粮食等战略物资。>
吴玠和吴璘兄弟二人在制策的最后,所表达的意思也大体相同:>
‘只要凭借着天险守住长江一线,再守好蜀地,江南的大宋朝廷只要发展数年,便会国富兵强,便可大举出兵北伐,打败金军,迎回圣上和太子。’>
赵吉看完吴玠和吴璘兄弟二人的制策后,比较满意地只点了一下头。>
作为穿越者的他,所知道的历史走向,南宋能够偏安江南,正是据长江之险,还能扼守住蜀地才能保全住半壁江山。>
在历史中,吴玠和吴璘兄弟二人先后镇守蜀地,多数力抗金军进攻,而不失蜀地才能保全南宋不被灭国。>
当然,在历史中,还有岳飞等一大批抗金名将,在中原奋不顾身地抗击强金,才能收复河北等部分失地。>
只不过,南宋皇帝赵构担心自己得位不正,害怕岳家军真的如岳飞所扬言那般‘收复失地,迎回二圣’之后,他赵构自己身占皇位之上就很尴尬了。故此,赵构听信奸臣秦桧之谗言主张与金人议和,并搞了场风波亭惨案,害死了坚决抗金到底的一代名将岳飞……>
赵吉认真地看过了吴玠和吴璘的制策后,他再与之前看过的九份殿试制策内容在心中对比了一下。前九篇殿试制策,义气之词颇多,例如那九位考生在制策中写到要说即收拾旧部,北上勤王,与金军血战到底,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迎回圣上和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北宋:我成了赵佶》 最新章节第260章 朕钦点武状元,震惊名臣儒将,网址:https://www.bqgbi.org/331_331934/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