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老江湖不说话,朱慈烺肯定也不会首先提出加薪多少。>
加少了没什么作用,加的太多又增加朝廷负担。>
朱慈烺必须要知道内阁阁臣心里预期是多少,于是说道:>
“到底加薪多少,你们几个要说说心里想法,本宫相信你们很清楚多少响银够用,不然这件事以后就不提了……”>
以后不在提是什么意思,就是加薪免谈,这下让几个老江湖慌神了。>
他们当然也想加薪,不过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全天下官员。>
如果满朝文武知道因为他们内阁不表态而停止加薪。>
数万官员和未来有机会做官的士绅肯定要撕碎他们几个老骨头。>
在古代读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殷实的家庭也会因为有人读书考功名而败落。>
科考并不是一蹴而就,有人五六十岁了还是一个秀才,家底薄的早就倾家荡产。>
这也导致很多人做官后,为了捞回前期投资而大肆敛财变成巨贪。>
现在皇太子决定加薪,对官员当然是天大好事,李邦华他们怎么能不清楚。>
听到皇太子要收回成命,李邦华立即说道:>
“殿下,现阶段大明陷入困境,国库空虚无银,老臣认为官员加薪三成即可……”>
孟兆祥拱手道:>
“阁老此言甚是,老臣以为三成足矣,多了户部也拿不出来!”>
其他三位阁臣都拱手表示支持首辅的想法,朝廷如此艰难情况下加薪三成已经很不容易了。>
“三成?”>
朱慈烺闻言暗暗好笑,这些清廉官员已经穷习惯了。>
一个堂堂七品县令,不贪的情况下收入和现在兵仗局一个匠人差不多。>
有时候他也是挺佩服天下的文官的,特别是那些恪守品格、不肯与世俗为伍的清官,诸如海瑞、李邦华,程国祥等!>
明明穷的要死,却硬是挺直腰杆,行的正,坐得直,为朝廷办差任劳任怨,却连自己的老母都养不活。>
再回头看看两宋,宋虽军事之上贫弱,但却极为富有。>
大宋朝的君主也大多都是老好人,对于文官更是捧到了天上,创出了百年不杀文臣这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
连带着各品级的官员薪俸也高得离谱,拿素有包大炮之美称的开封府尹包拯为例。>
这厮的年奉换算到后世,约为千万人民币,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两宋鼓励经商经济繁荣,朝廷的税收是当今大明的几十倍,所以有实力提高官员们的薪俸。>
而官员们有了足够的银钱支用,外加上道德律法的束缚,贪官在诸朝算是少的,高薪养廉,也算是赵家少有的精明之处。>
大明也许之前没有,但是朱慈烺来了,他发誓要让大明这艘两百多年的破轮船朝着自己方向航行。>
两宋可以,大明也可以,两成?太寒酸了吧!>
朱慈烺哈哈大笑:>
“三成?本宫以为不妥,时下边军一个普通的士兵月饷为二两。>
这还只是步兵,骑兵的月饷是三两,而护 将士响银更甚。>
而且护 将士一应吃穿皆由朝廷包半,所以他们才战斗力爆表。>
天下举子苦读十年一朝得榜,下放为知县每月实际到手的薪俸还不足四两,实在是不合适。>
本宫以为两成实在是过少!不足以激励天下百官发奋报效朝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 最新章节第360章 群臣忐忑,网址:https://www.bqgbi.org/332_332485/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