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你怎么会这么问?“唐离一愣之后道:”到底出什么事了?“
”户部尚书!“简短的说了这四个字,杨芋钊就再没细说,又隔了片刻后,面颊上滚起两道肉棱的他才又咬牙恨声道:”他王洪借着杨慎矜一案接受户部事务不过才几个月,他弟弟就忙着召人扩建账上库房,这样的人还有脸说别人管不了户部大帐,“言至此处,老杨脸上的神色简直就是怨毒了,”王洪再怎么说好歹也是个名门之后的正牌子出身,他安禄山是个什么东西!一个生在柳城的九姓杂胡贱种居然也敢看不起老子的出身,总有一日老子要跟这个杂种覆窠!“
”覆窠“是唐时典型的市井间俗语,意思是报仇、秋后算账等,只不过这个词儿还带有些下流的意思,所以不说官人,就是一般的良人如果不是被逼急了吵闹打斗也绝不会在口语中用到。杨芋钊乃市井混痞子出身,靠的又是裙带关系爬上来,他做官以后最怕的就是因为出身被别人看不起,所以日常穿着言行上都极力注意着不肯露出一丝市井气来,如今不看他脸色,只听到这个词儿,唐离也知道杨芋钊必是遭了安禄山极重的羞辱,以至于现在如此失态。
其实就历史来说,安禄山一直对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服服帖帖,而杨芋钊最初也的确是得李林甫的援引才能在短短的时间里爬上了高位,加之安禄山乃是杨妃的”干儿“,而杨芋钊乃是杨妃的远方堂兄。论理,不管怎么说安、杨二人都该是同一阵线,但也不知道安禄山是哪一根筋出了问题,从他看到杨芋钊的第一眼起就不顺眼,随后二人之间的怨恨越来越深,最后简直到了不共戴天,必要至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的地步。
虽然杨芋钊没有细说,但唐离明白他最近肯定是跟王洪、安禄山及李复道等人接触过。以他现在的地位和心思,只怕这番接触八成还有讨好的意思在里边。谁知安禄山因为瞧不起他的出身对他大加羞辱,而没能作上户部尚书的王烘肯定也不会放过这个难得发泄的机会。至于李复道,一方是杨芋钊,另一方是安禄山与王烘,他的倾向性压根儿都不用猜。
”噢!“唐离随口的应答声中满是感慨,如今在名义上他自己、杨芋钊、王烘、李复道、安禄山这五人都是属于李林甫一党,但相互之间的关系怕是连陌生人都不如,自己与安禄山不必提,王烘若是知道户部尚书之事是自己居中牵了线,只怕也是得罪定了。如今杨芋钊与三人的关系又成了如此模样,唐离虽然知道由自己岳父为首的李党必定会因为各自的利益不同而分崩离析,但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他想不到这种分解会来的这么快,这么猛。
原本在他想来,这种李党内部的分裂至少要等到李林甫去世以后才会发生,如今看来当初的估计真是太乐观了。
眺望着城楼下笼罩在夜色中的黄金之城,唐离在感慨过后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其实想想也并不奇怪,几千年的王朝史中,”党人“大体会以三种形式出现,一种便是如同东汉末年心忧社稷的儒生们组成的松散联盟,或者是象明朝的东林党,其领导者或者精神领袖大多是德高望重之辈,成员也大多是当时社会的精英,其理想崇高,但结构太过于分散。说的永远比做的多,而且其结局也往往惨淡的很。但也正是因为去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所以生命力比较顽强,而且都能得到民间的同情及赞誉,纵然朝廷一再压制,却总能春风吹又生。第二种就是如同北宋中期的两党之争了,所谓新党、旧党,它们之间争论的根源是因为文官集团内部关于治国施政的理念和想法产生了分歧,这种“党”大概很难以好坏来加以评说。至于第三种,大概就是属于自己这一种了,没有任何理想主义色彩,其目的直接指向权力,由一位强势人物首领,随后培植或者是拉拢党羽而成。这种“党”往往名声不太好听,但其强盛时力量却是最大,但相应的后果是只要首领大旗一倒,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宝风流》 最新章节第一百六十五章 砝码,网址:https://www.bqgbi.org/57_57414/172.html